欢迎访问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公示 / 规划公示 / 城乡规划制定公示 / 批前公示

《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批前公示

发布时间:2025-01-15 08:32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由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8月通过部级专家技术审查,规划成果已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现根据《无锡市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实施细则》的规定,将主要内容进行批前公示。有意见与建议者请与我局联系。

  一、公示时间

  2025年1月15日至2025年2月13日(有效反馈意见时间为公示期间)。 

  二、公示地点

  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http://zrzy.wuxi.gov.cn/)

  三、联系方式

  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风貌管理处(联系电话:0510-81822667)

  电子邮箱:wxlswh@126.com

  联系地点:无锡市观山路199号10号楼,邮编214000

     公示附图.rar

  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1月14日

  附件

  《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特编制《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

  2、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的依据。本规划明确的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应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

  3、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为无锡市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644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

  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期末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二、 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1、历史文化特色

  (1)至德名邦: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重要传承地

  (2)运河水城:城河共生演进独特一环,发达水网造就江南望县

  (3)工商名城: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乡镇企业经济孕育地、改革开放发展争先地

  (4)太湖明珠:重湖叠巘的山水风景、幽雅娴静的园林名胜

  2、历史文化价值

  (1)特色鲜明的吴文化圈重要城市

  (2)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城市经济自主发展转型的先驱示范

  (3)城市格局与京杭大运河共生演进的经典杰作

  (4)城市建设与太湖山水交融辉映的美学典范

  (5)文风鼎盛、雅俗并赏的人杰地灵之城

  三、保护原则、目标与保护框架

  1、保护原则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并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历史真实载体

  (2)保护历史环境

  (3)合理利用、永续发展

  (4)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

  2、保护目标

  (1)传承千年文脉,构建保护传承体系。

  (2)协同保护与发展,实现文化荣城。

  3、保护体系

  建立市域、市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五个层次的保护框架,形成涵盖五个空间层次、五个历史时期,囊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四、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构建“四廊、两带、三城、多点”的区域联动保护基本框架,强化以名城、名镇、名村集群为核心的文化片区,积极推动协同保护、联动发展,延续历史文脉。

  “四廊”为长江文化廊道、沪宁铁路文化廊道、大运河文化廊道、胥河文化廊道。“两带”为环太湖文化带、锡澄运河文化带。“三城”为无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阴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多点”为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五、市区历史文化保护

  1、整体保护格局

  规划形成“三带一链”的整体保护格局,“三带”分别为伯渎源文化遗产保护带、运河城文化遗产保护带以及太湖景文化遗产保护带;“一链”即水乡文化生态保护链。

  2、自然山水的保护

  保护7片山体连绵带以及2个山体;保护7片自然湖荡;保护19条历史河道。加强对自然山形地貌的保护,严禁开山采石;保护历史水系走向,保证河湖水面率;严格管控山体、水体有影响的开发项目和建设活动。

  3、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保护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中涉及无锡市的锡惠、蠡湖、梅梁湖、马山四大景区和泰伯庙、泰伯墓两个独立景点。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无锡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相关规划,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

  4、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

  整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包括无锡城区运河故道和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国家级、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严格遵守世界遗产、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法律法规,落实各类管控边界和管控要求,在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传承。

  5、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

  保护荡口(鹅湖)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礼社、严家桥、黄土塘3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5处中国传统村落、16处江苏省传统村落,并将锡山区东港镇陈市等6个村庄作为申报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的储备清单。加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以及与风貌密切相关的历史环境要素;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和民间传统工艺;保护地方特色方言;保护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习俗。

  六、历史城区的保护

  1、历史城区的范围

  划定历史城区范围为古运河、环城河所围合的区域,面积3.64平方公里。

  划定历史城区环境协调区,具体范围为北至吴桥、通惠西路,南至锡钢浜,西至惠山古镇、大运河、振新路,东至无锡火车站,面积7.28平方公里。

  2、整体格局保护

  保护历史城区“一山一水、一城两市、一弓九箭”的整体格局。

  (1)一山一水

  保护无锡历史城区与大运河、锡惠山“临水望山”的山水空间格局,保障滨水空间的开敞度,显山露水。

  (2)一城两市

  保护历史城区与“三里桥”、“清名桥”南北两个历史商市空间格局与文脉。

  (3)一弓九箭

  保护历史城区内“龟背形”、“一弓九箭”的街巷网络格局,保持现有道路、街巷的肌理走向。

  3、街巷空间保护

  保护小娄巷、南市桥巷、苏家弄等10条传统街巷;保护健康路、北禅寺巷、睦亲坊巷等12条风貌街巷;保护67条一般历史街巷。保护传统街巷原有走向肌理、空间尺度、传统风貌及完整界面;保护风貌街巷两侧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环境要素;延续一般历史街巷历史地名。

  4、风貌管控与引导

  加强历史城区整体风貌控制,将历史城区划分为风貌重点管控区与风貌引导区。风貌重点管控区内以传统风貌为主,控制新建建筑体量与色彩,新建建筑宜吸收传统或近现代建筑特色,在统一与新旧并置中求协调,鼓励创作高质量的“中而新”建筑,逐步整治现状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历史城区风貌引导区内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历史城区的文化元素,与风貌重点管控区保持良好的延续性。

  5、景观视廊与建筑高度控制

  控制观龙光塔、观锡惠山、观大运河的视线廊道,实现城内、城外皆可见山,保持历史河道两侧开敞度。历史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建设。

  七、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保护4处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坚持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延续生活氛围;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参与、多种改造发展模式。

  2、历史风貌区的保护

  保护蓉湖浜、周新、南泉老街等22处历史风貌区,最终保护名录以政府公布为准。鼓励开展小规模、渐进式整治,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综合防灾水平,彰显地区文化特色。

  八、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1、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保护无锡市区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3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4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和《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保护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2、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

  保护阳山地下文物埋藏区、鸿山地下文物埋藏区和阖闾地下文物埋藏区。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建设)”制度,严格按照《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相关要求执行。

  2、历史建筑的保护

  保护无锡市区范围内历史建筑共236处。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迁移、拆除;依法依规,按照保护利用图则和修缮导则,开展历史建筑的保养、维护与修缮;严格保护体现历史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立面、主体结构和其他核心价值要素。

  3、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日常监测和维护,保护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农业文化、传统知识和技艺,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并建立档案。

  4、工业遗产的保护

  保护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时期的工业遗存以及建国后国有大中型企业创建时期的工业遗存,共计32处。

  5、水利遗产的保护

  保护无锡市区范围内江苏省水利遗产共8处。持续推进水利遗产调查、研究、认定、公布工作;健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体系;加强水利遗产保护管理。

  6、近代园林的保护

  保护无锡近代园林26处,彰显无锡近代自建公共园林和风景旅游度假园林特色,保护中西合璧造园风格、民主自由的园林文化,以及区域统筹的风景区建设思想。

  7、古树名木的保护

  保护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和树种珍贵、稀有或者具有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名木。加强普查登记、定级公布和建档、挂牌;加强建设工程中对古树名木的前期保护。

  8、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内,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外,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作为传统风貌建筑进行预控保护,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保留、局部保留和迁建等方式进行保护。

  9、文物古迹的展示与利用

  加大不可移动文物开放力度,强化文物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鼓励历史建筑在不影响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积极、合理的利用。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无锡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41项,包括国家级7项、省级35项、市级99项。结合城市更新、老镇复兴和乡村振兴,加强各级非遗展示馆、各类非遗基地建设;促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完善传承人(团队)支持机制、人才培育机制等有效传承机制。

  2、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建立名录体系,发掘保护老字号。分批公布历史地名。保护无锡乡村地区的各类庙会,保护宗族祠堂,突出传承民间祭祀仪式及家族文化。

  十、保护协同发展

  将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统筹协调起来,传承千年运河古韵,打造山水文化名城。

  1、一条“锡径”激活千年城厢

  构建“水陆双环、四主四次”的文化展示路径,即“锡径”,展示龟背城文化遗产。通过“锡径”的建设融入城市更新行动,带动龟背城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激发活力。

  2、一条“绿链”秀出水乡田园

  由水系及乡村生态网络串联保护村落形成“水乡绿链”。通过保护乡村传统格局及特色生态环境、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精髓、振兴传统特色产业,实现乡村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的整体复兴,彰显新时代江南水乡地域特色。

  3、三条“水脉”彰显名城风范

  通过融入“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国大运河的江南文化客厅”,凸显无锡运河名城的文化魅力;通过“太湖湾”保护环太湖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环境,为新城建设锦上添花;通过“伯渎港—洋溪河”将历史文化保护作为都市田园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田园。

  4、十大“片区”协同城市发展

  构建五牧河、洗砚湖、安阳、阖闾城、长广溪、五里湖、斗山、鹅真荡、梅里、严家桥十大文化片区,彰显不同文化特色,增强地区文化魅力及吸引力,促进片区的整体发展,实现在文化助力下的片区共赢发展。

  十一、综合防灾

  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防洪排涝、消防、人防和抗震等综合防灾系统,加强综合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及历史文化保护综合防灾政策研究,全面提升历史文化保护防灾能力,为历史文化保护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十二、实施保障机制

  1、完善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3、完善资金保障制度

  4、完善保护规划体系

  5、建立文化遗产“信息化”管理展示平台

  6、注重加强本地强科研力量及专业人才培养

  7、强化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

微信

微博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