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规划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16 09:35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 信息索引号
- 01400669X/2021-00371
- 发文日期
- 2021-02-16
- 公开日期
- 2021-02-16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自然资源规划局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主题
- 国土资源、能源--土地
- 体裁
- 公告
- 关键词
- 规划,统计,机关
- 文件下载
- 内容概述
- 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规划工作总结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市自然资源规划工作以“六力提升”为抓手,全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无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持续领跑全省,第三次获评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县(市、区),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真抓实干通报激励,下辖各板块节约集约模范创建实现市域全覆盖。
一、高质量发展指标情况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个性指标):《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已完成论证成果,于8月份提交省住建厅审查,10月份顺利通过省级专家咨询;11月5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六次主任会议,听取了《保护规划》编制情况;11月13日,通过省住建厅对我市《保护规划》的技术审查;12月正式通过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审议。可完成考核细则要求,得满分。
二、今年以来重点亮点工作及成效
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局重点工作21项,其中10项牵头工作,11项配合工作,预计均可完成到位,具体推进情况如下:
1.做优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无锡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实施意见》,构建全市分级分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细化产业保障线、战略留白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开展支撑总规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无锡市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无锡市存量及低效用地利用专项规划》《蓝线规划》《绿线规划》等一批论证成果;深化各层级规划传导内容,推进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试点镇总规编制。目前已形成市级总规纲要成果,完成县区级规划核心内容编制,形成试点镇国土空间规划成果。
2.助推区域市域协同发展“一盘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开展《环太湖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行动》和《无锡产业园区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等编制,结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战略愿景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反映无锡诉求。聚焦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编制《苏南硕放机场周边地区(无锡—苏州)协同发展概念规划》和《无锡空港地区战略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研究苏锡常一体化轨道交通建设“一张图”和城市快速路“一张网”,加强一体化交通规划。聚焦市域一体发展,完成锡澄、锡宜两个协同发展区规划编制,指导江阴、宜兴开展启动区城市设计工作。
3.谋划产业用地减量增效“主战略”。抢抓长三角世界级制造集群和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协同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向内挖潜”的决心和思路,谋划形成产业用地减量增效无锡方案。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划定产业用地保障线,通过明确刚性保障线、弹性过渡线、优先腾退线,为工业用地布局优化提供蓝图。初步规划到2035年,全市保障产业用地规模不少于60万亩,到2025年更新产业用地60平方公里,推出产业新空间60平方公里。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机制,建立市区联合评审、出让年期与评审结果相挂钩、“合同+协议”监管等机制,引导资源向“快、好、高”项目集聚。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评价成果应用,通过激励倒逼双向发力,引导多元主体改造盘活存量资源,我市锡山区谈村整体改造案例、新吴区SK海力士二工厂案例入选省厅节地推广案例,是入选案例最多的设区市。
4.构建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新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完成成片造林1.39万亩(其中新增造林1.17万亩),种植珍贵用材树种117万株,推进宜兴太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全市林木覆盖率和湿地保护率稳定在27.7%和62%以上。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披露问题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长江干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21座废弃露天矿山和锡澄运河公园样板段等3个区段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均已完工,江阴长山国防工程拆除与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完成销号验收。江阴“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被列为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二批典型案例,向全国推荐。指导宜兴推进省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实施国土空间优化提升三年行动,首年即释放流量指标1.04万亩。开展“季度+年度”卫片检查和历史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落实违建别墅问题项目核销任务,启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按时序要求完成疑似图斑初步摸排,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
5.聚力美丽无锡品质提升“大文章”。构建城市设计四级编制体系,完成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编制,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完成一批优秀的城市设计成果,实现市区全覆盖。制定《无锡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无锡市总体城市设计导则》,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城市设计管控制度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要空间和重要节点的空间特色塑造,完成《城北中央公园地区城市设计》《无锡市运河湾地区城市设计》成果论证,形成《无锡南站(太湖新城枢纽)综合发展区启动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尚贤河湿地公园东侧地区城市设计》初步成果。完成闲置地复绿4097.67亩,启动绿化美化河湖岸线景观专项行动。加强城市储备经营,全面推行地块带方案设计招标,不符合城市设计要求的一律不得通过,从源头形成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服务的良性机制。
6.激发自然资源改革赋能“新活力”。贯彻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出台《关于做好过渡期内无锡市区土地征收有关工作的通知》,调整完善土地征收流程,组织编制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并获省政府批准,市区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分别提高了32%、23%。积极承接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权,及时发文规范委托事项、审查标准、报批程序及各级职责分工,用地审批从接件到批准平均时限压缩到20日左右,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成功申报惠山区洛社镇为国家试点,锡山区锡北镇斗山等村、惠山区洛社镇福山等村为省级示范项目,探索无锡路径。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申报江阴、宜兴、锡山作为省级试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12月7日,宜兴市和桥镇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成交,系全市首宗,标志着我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成果。
7.打造资源规划营商环境“金口碑”。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以业务融合为突破,以高效服务为目标,积极开展“全业务、大融合”审批服务体系改革,按照“全流程优化审批”的理念,审批时限缩减约20%、收件材料缩减约35%,按照“事项同步办理、窗口统一收件”的思路,合并办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开展“交地(房)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形成“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的审批新模式。拓展不动产登记“线上线下”服务,推出“外网申请、内网审核、现场核对、即时领证”的“线上登记”服务,加强电子证照应用,提供“双预告和预转本登记”银行一站式服务。目前,我市已全面实现常规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所有涉税不动产登记业务“线下一窗”办理,我市“不动产登记交易”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简政放权双创评价中保持全省前列。修订《无锡市不动产登记条例》,协调解决登记历史遗留问题11个,涉及房屋共7551套。以信息化建设赋能管理提速、服务提优,智慧无锡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项目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规划管理一体化平台等成果获评全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亟待在明年工作中去重点突破:一是资源供求矛盾依然突出,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受基本农田占用补划条件、规划调整管制规则、土地征收新老政策衔接等因素制约,部分项目落地缺少有效路径,服务保障难度加大;二是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自上而下严禁耕地“非农化”力度越来越大,国务院明确发文对发现存在违规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造林的,将不予核实造林面积,我市原本有限的造林绿化空间将更加紧张;三是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难度加大,政府直接推动的存量土地资源盘活时间长、成本高、难度大,现行盘活机制激励性不足,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存量盘活改造的积极性不高,亟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打通政策落地通道;四是土地市场调控要求提高,土地市场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形势变化较快,为确保市场稳定,需要进一步针对市场精准分析,细化地块研究,提高预判的精准性;五是廉政风险依然存在,需驰而不息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