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4-11-04 16:07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11月1日,全省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在无锡市召开,副省长夏心旻出席会议并讲话。
夏心旻指出,推进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有力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部署要求,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好开发和保护、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等底线,充分保障工业用地发展空间,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以项目为龙头,完善用地准入机制,强化用地全过程联合监管,加快处置闲置土地,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率;以增值为目标,加强产业园土地综合开发,探索推进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经营性用地同步规划、同步交易、同步建设,统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产业园空间价值。要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稳妥有序实施,推动全省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会议现场观摩了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等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工作做法。我市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无锡聚焦保护和发展,开展耕地保护“三提两严”和产业空间优化焕新两大行动,推动空间全域优化,从“找地、管地、用地、节地”入手,构建“1234”产业用地盘活工作模式,确保“好产业有空间、好项目能落地”。“十四五”以来,全市改造盘活产业用地约6.58万亩,新出让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超过60%。近十年,无锡五次获评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所辖参评地区实现模范创建全覆盖;无锡新吴区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一是构建“一个平台”,实现精准“找地”。无锡多年以来扎实开展调查评价工作,是全国首批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试点的城市,也是全省首个开展工业用地调查的城市,还开展了批而未供土地上图入库、历史数据整理等工作,掌握了“批而未供”“用而未足”“储而未用”资源总账。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锡地云·存量资源智慧应用平台”,通过规划用地深度融合,打破过去“就批而未供论处置、就低效用地论改造”的思路,从“大”存量资源的角度,划定盘活处置单元,引导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土地。
二是做深“两级规划”,实现精细“管地”。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下,将调查评价成果应用到产业用地规划布局研究中。在宏观层面,划定产业用地保障线、过渡线和腾退线,在确保规划期内全市产业用地总规模不少于 60万亩的基础上,引导低效产业用地逐步腾退、转型、进园。在中观层面,以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为抓手,划定50个重大产业集中连片区和50个聚合发展区,计划用五年时间整备3万亩连片净地,因需制宜打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产业载体,“以需定供”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
三是打通“三条路径”,实现高效“用地”。坚持“以用为先”,在“腾、改、拓”上做文章。腾空间,对“散乱污”企业,依法采取关停等措施腾退;对绩效评价CD类的低效工业用地,实施差别化水、电、用地、信贷等政策,通过腾出空间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改低效,实施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在新型工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内,通过自主改造、转让盘活、市场主体联合开发、政府统租统管等路径,实施高标准改造建设。拓容量,探索“楼上楼下、地上地下、二产三产”立体开发复合利用模式,支持工改“Mx”,实施“工业+科研+商办”复合开发。比如,东裕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工改Mx”将原村级工业园打造成集生产、研发、宿舍、商业配套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
四是实施“四项机制”,实现有效“节地”。立足长效管理,形成从指标分配到考核的全链盘活机制,引导自然资源向“发展快、发展好、用地效益高”的地区和项目集聚。在指标分配阶段,实行国土空间规划指标“市控+区配”模式,市级预留部分指标,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和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项目。在项目准入阶段,实行工业项目综合评审机制,将出让年期与评审结果相挂钩,低于70分的项目不予供地,从源头预防低效用地产生。在项目达产阶段,实行“出让合同+监管协议”机制,对未通过达产考核的项目采取缴纳违约金等措施。在任务考核阶段,实行增存挂钩机制,对未完成存量盘活的地区,采取暂停新增用地报批等方式进行督促。对盘活存量完成情况较好的地区,给予资金奖励。
下一步,无锡将以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城市建设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机制,赋能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为全省提供“无锡经验”。(办公室综合新华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