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护好良田 端牢饭碗——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5-03-19 14:35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要在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如何坚守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三位一体”加强耕地保护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李正国建议,在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升级为营养体系、污染防治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系统性工程。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将具备开发成耕地潜力的‘不毛之地’转变为高标准农田,要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粮食的空间来源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自然资源拓展,从向土地要粮食转而向江河湖海要粮食。”李正国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要统筹协调煤炭资源开采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拓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耕地保护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综合施治,创新治理模式,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恢复耕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打好黑土地保卫战

  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宝藏,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珍贵稀缺的土壤资源,更是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实施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黑土地保护利用仍面临问题和挑战。”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说,“黑土地耕作层厚度仍然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尚未达到预期保护目标。”对此,冷友斌建议,实施新一轮(2026—2030年)黑土地保护工程,并将其纳入“十五五”时期重大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实现黑土区保护全覆盖。同时,在黑土区大力推广有机粪肥还田模式,积极打造特色农业,为黑土区保护增添动力,全面推进东北黑土区乡村振兴。

  “为了保护黑土地资源,辽宁正积极探索‘用养结合’的黑土地保护新路径。”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土壤所所长张艳建议,推进建设集中连片、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扩大黑土地保护范围,加强地力保护,改善耕地质量,遏制黑土地退化,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动生态友好型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认为,将秸秆粉碎后深翻还田,既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又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对提升黑土地粮食产量与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加大对合作社及种田大户的扶持力度,在配置粉碎秸秆的农机具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指导,保障农作物品质,确保黑土地可持续利用、高效利用。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谚语生动描绘了江汉平原的丰饶景象,也折射出江汉平原在全国农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建议,加快打造江汉平原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参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政策,将“南方黑土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纳入黑土地保护范围,加大耕地保护利用支持,提升区域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将江汉平原37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把江汉平原农田灌排建设纳入国家重点区域水网规划建设,全力推进漳河等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打通从主干渠道到农田沟渠的堵点。

  “向盐碱地要粮”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喜玲介绍,张家口市盐碱耕地面积达53.18万亩,多数为旱地,耕地质量有待提升。建议将旱作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列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扶持重点,在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扶持,支持强化种业创新与示范,加快培育耐盐碱特色新品种,实现“以种适地”“以地适种”。对发展绿色、有机、富硒农业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杂交谷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赵治海表示,谷草耐旱耐瘠薄,可在北方干旱区、盐碱地等边际土地进行种植,符合“向盐碱地要粮”的战略方向,但目前谷草种植规模化种植面积不足百万亩。建议将饲用杂交谷子纳入国家种业振兴重点工程,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黄淮海盐碱地建立5~8个国家级谷草种植示范基地,配套精准灌溉、青贮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技术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建议,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力量降低滨海地区盐碱地的盐碱程度,使其适用于农业发展。加强土壤改良,适当培育适合盐碱地生长的作物。

  保护种粮积极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

  近年来,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耕地被挪作他用、不种粮食的倾向,相关部门和地方下大力气开展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胡培松发现,耕地出现“非粮化”情形,很大一部分不是被闲置荒废,而是承包土地的农民为获取更高经济效益,改种茶叶、果树、花卉等。由于前期投入大、预期收益高,恢复粮食种植会产生经济损失。

  “多角度完善种粮利益保障机制,增加种粮农民‘到手钱’,提高种粮积极性,是从根本上长久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方向。”胡培松表示,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是端稳“中国饭碗”的中流砥柱。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放弃其他高效产业发展机会,主销区则多数经济较发达。后者在向前者调粮的同时,应量力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共同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需加快落到实处。同时,针对“非粮化”后田块因耕作层被破坏或表土流失导致的粮油产量和品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建议国家财政设立耕地功能恢复专项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担,确保复种后的土壤、排灌条件,并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等角度为所涉农户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

  “现有政策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什么粮,关键要看种粮能带来多少收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壶关县刘寨村村委会主任程玉珍调研发现,近些年,化肥、种子、工资等种粮成本上涨,但粮食价格增长比较缓慢,有的地方农民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加之自然灾害风险,种粮收益较低且不稳定,导致部分种粮农民积极性不高,加大了土地撂荒和耕地“非粮化”治理难度。

  程玉珍建议,不断完善并有力落实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装备、农民技能培训等支持力度,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将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建立职业种粮农民评定机制和奖励制度,多种多补,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能致富。(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微信

微博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