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
发布时间:2025-08-25 08:49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近日,《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由省政府正式批复,是省内首个获批的2035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构建了无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协调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规划解读:无锡名城历史文化价值
无锡,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长江、太湖、运河在此交汇,造就江南盛地,从泰伯奔吴的典故到“无锡宁,天下清”的传说,从大运河的舟楫如梭到太湖的波光帆影,从东林书院的读书声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机器声,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兴盛,无锡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静水流深。
在《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中,无锡在吴文化、运河文化、工商文化和山水文化等方面展现的历史文化价值,支撑构建了无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我们展现了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
历史文化价值一:特色鲜明的吴文化圈重要城市
“泰伯奔吴”典故发生地:无锡东部是吴文化起源事件——泰伯奔吴的发生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和墓位于无锡新吴区伯渎港沿线。
水利史传承治水精神内涵:相传泰伯带领吴地人民开渎理水,是吴文化起源的核心之一。从先秦到明清,千百年来的水利史反映了无锡人民勤于治水、善于用水以及与水争地的奋斗史。
城市文化传承“至德”精神:“至德” 精神是吴文化重要精神内涵,无锡城市文化受到了泰伯“三让”至德之风和南奔开拓的深远影响。
历史文化价值二:城市格局与京杭大运河共生演进的经典杰作
“龟背”城市形态与运河有机共生:自西汉设县起,大运河从“傍城而过”变为“穿城并抱城而过”,无锡城最终确立形似“龟背”的城池形态,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最为独特的一环。
运河带来人口聚集,促进县域水网生成:历史上三次沿大运河南下的北民南迁大大充实了无锡地区的人口,无锡民众创造性利用多水的地理特性,逐步构建以大运河为主脉的城市水网。
水运网络刺激城市经济飞跃发展:明清至近代,无锡逐步形成 “布、米、丝、钱”四大码头,清中期以后无锡米市更是位列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历史文化价值三: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城市经济自主发展转型的先驱示范
近代民族工商业率先在无锡萌芽并迅速发展: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率先在无锡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民办棉纺企业——业勤纱厂。之后,无锡民族资本集团迅速崛起,企业规模和实力均居于全国前列。
建国后无锡人敢为人先、创新求变:1953年东亭乡创办的春雷造船合作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乡镇企业。“春雷造船厂”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
改革开放后无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后,无锡堰桥公社乡镇企业率先推行了“一包三改”的模式,无锡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苏南发展模式”的生力军。
历史文化价值四:城市建设与太湖山水交融辉映的美学典范
太湖山水“重湖叠巘”享誉海内外:太湖山水是无锡最为优美的风景线和生态名片,诗人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之名句,使得无锡以“太湖明珠”享誉海内外。
园林名胜“幽雅娴静”声名冠江南:龟背城附近的惠山“幽雅娴静”,集中了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祠堂群等诸多名胜,成为古今盛赞的“江南第一山”。
历史文化价值五:文风鼎盛、雅俗并赏的人杰地灵之城
鼎盛的文风造就发达的雅文化:无锡历来崇文重教,科举人才比例位列江南诸县前列。明清时期,书画艺术、园林艺术和昆曲艺术等享誉江南。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新式教育起步早、注重“经世致用”,涌现出如钱穆、钱钟书等一众大家学者。
发达的水运孕育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吴歌、惠山泥人、庙会等传统戏剧与民俗活动一直历久不衰,兴盛至今;由于临近太湖而生的民俗和传统技艺例如太湖船菜、太湖船点等一直展示出持续的生命力并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推陈出新。(总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