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广东蹲点服务组工作见闻

发布时间:2025-09-17 09:12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为地方解难题清单’详细标明了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蹲点服务组带队部领导、牵头司局,地方提出的问题、解决进展情况及说明。我们按照清单逐一推动问题解决,能在当地解决的就在当地解决,无法解决的汇报给部领导协调解决。”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周霆向记者介绍广东蹲点服务组工作,截至目前,广东提出的29项诉求中的26项已办结,其余3项正在推进。

  蹲点服务组自今年6月进驻广东以来,和当地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蹲”在一起、“融”在一起,调研了9个城市、17个县(市、区)共50多个点位,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市县自然资源局及企业面对面,共同研究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谋助力。

  探寻转换路径

  推进耕林空间治理试点

  山上林盖帽、山中果缠腰、山下田成片,这是广东实施耕林置换、“多田套合”、“小田并大田”、生态补偿等举措擘画的理想图景。从政策蓝图到田间实景,创新探索正一步步在南粤大地上铺展。

  在东源县顺天镇沙溪村,翻整得松软平整的连片耕地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我们眼前的这片耕地上一年度已经落实耕种,计划9月份种植番茄等农作物。”东源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邹晓弋向蹲点服务组介绍沙溪村耕地集中整治区项目时说。

  该项目于2024年1月正式立项,一期于当年5月动工,已进场施工1000亩,完工850亩,落实耕种450亩。整治区涉及林地2108.38亩,其中拟调出宜耕林地1662.60亩作为耕地。如能成功将该部分林地调出,则整个项目耕地面积占比就能从原来的40.45%提至78.30%,图斑平均面积由17.54亩升至60.69亩,小于5亩的破碎化耕地图斑较建设前减少31个,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为努力探索耕林置换路径,实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目标,东源县优先将坡度6度(含)以下的林地及具备恢复属性的非耕农用地整治复耕。

  在“耕地下山、林果上山”实施过程中,广东厅与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密切沟通,为东源土地综合整治保驾护航。2024年5月,东源县被广东厅批准为探索“山上”换“山下”林耕布局优化试点。目前,东源县已完成顺天镇林地边界确认成果报告,并上报省林业局审批。

  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解决“山下园林地、山上耕地”等资源错配问题,东源县结合群众意愿,积极探索林地“上山”、耕地“下山”的林耕空间布局优化路径:优先将坡度6度以下且与周边耕地相邻的林地、园地恢复为耕地,相应将25度以上耕地及难以稳定利用的宜林陡坡耕地绿化还林。

  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土地管理法和森林法的相关规定,土地用途的变更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擅自将林地变更为耕地属于违法行为,这让该项目难以推进。

  蹲点服务组了解当地诉求后,结合部内相关工作,建议广东参照浙江、重庆“一张图”统筹耕林园草空间试点方式,探索耕林置换的解决路径;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申报耕林空间治理试点,探索制定耕林空间矛盾处理规则,建立国土绿化空间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机制。

  “广东是我国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在先行先试中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不仅能为广东自身发展助力,而且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林地管理处二级调研员聂大仓说。

  为推动广东省先行先试,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广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试点的意见》,明确支持广东选择试点地区开展耕林置换工作。

  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和推动下,7月28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先行开展统筹耕林空间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韶关市、汕尾市和广州市花都区、河源市东源县、梅州市五华县和平远县、惠州市仲恺高新区、茂名市高州市、清远市佛冈县等2市7县(市、区)先行先试,全面摸清现状矛盾冲突底数,厘清耕林空间边界,形成可复制、可参考的试点工作经验。

  “今年,自然资源部加强部局融合,建立年度林草湿荒调查监测与国土调查协同机制,同步开展并实现数据联动更新,从源头上解决标准差异、边界交叉和数据矛盾,推动形成各级自然资源和林草主管部门共建、共认、共享、共用的林草湿荒调查监测成果。”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地理国情监测处处长王鹏说,“同时,我们反复提醒基层国土调查反映调查时点的国土利用现状不能直接作为管理依据,应充分考虑地类来源的合法合规合理性,综合管理信息作出用地性质判断。”

  广东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副处长陈伟杰介绍,目前,广东省已经统一了耕地林地现状底图底数,解决了现状地类不一致以及永久基本农田、城镇村用地范围与林地管理范围重叠等问题,为开展耕林空间治理全面试点奠定了基础。

  靠前排忧解难

  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血脉”,不仅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且是保障人民福祉、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基石。

  今年以来,广东省不断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做大用活省、市计划“指标池”,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资源支撑。得益于此,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成功保障117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在这些重大项目中,7月22日破土动工的清远市黄茅峡水库工程备受关注。该工程以防洪为主,同时兼顾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为区域防洪安全增添重要保障;还能有效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改善水运物流和农业灌溉条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作用。

  作为国家和广东省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黄茅峡水库工程预计占地约2859.36亩,涉及工程枢纽占地、防护副坝工程占地及水库淹没区占地等。

  如此大规模的用地需求,对项目前期的用地预审工作提出极高要求。为了推动工程尽快落地,自然资源部启动用地集中预审,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预审工作。

  在协调推动黄茅峡水库工程前期用地预审提速的同时,蹲点服务组还积极协助广东厅推动岑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先行用地。

  岑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造福地方经济、惠及千家万户的长期工程,对于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由于部分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施工难度大、工期紧且受季节影响明显,急需尽早动工。为此,项目组申请先行用地约218.67亩,涵盖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及急需动工的生产生活管理区、交通道路区。

  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作的通知》,自然资源部重构先行用地审批流程,完善审批系统功能,并在部政务大厅集中办公,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在该项目先行用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规则,且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自然资源部仅用1个月便完成了用地预审。

  除上述项目外,珠三角枢纽机场项目的用地保障同样面临挑战。该项目除主体工程外,配套的防洪排涝工程、拆迁安置、临空产业园项目用地,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建设用地指标缺口等问题,用地手续办理一度受阻。

  蹲点服务组了解情况后,迅速联动各方出谋划策:一方面,向部相关司局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建议地方轻重缓急、分类施策,将部分项目纳入远期规划逐步推进,拆迁安置则结合当地房地产项目统筹解决,有效破解了永久基本农田占用的难题。

  积极主动作为

  激活自然资源利用效能

  近年来,广东省以系统思维破解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难题,从矿山修复到耕地整治,再到海岸的红树林保护,构建起全域协同、长效管护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蹲点服务组也跟随广东生态保护的脚步,从山顶到海洋,靠前主动服务,送政策上门,打通工作中的堵点。

  7月15日,蹲点服务组深入韶关市曲江区,对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展实地调研。

  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大型多金属矿山,曾因长年无序开采,陷入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地表水污染的生态困境。2018年启动的生态恢复治理项目,以“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一体化策略,完成修复面积90公顷,并于2024年10月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制度建设处一级调研员杨昌健介绍,蹲点服务组围绕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成效、后续管护机制落实等关键环节开展工作,关注生态修复成果,强化修复后的管护,确保工程效果持续稳固。同时,指导督促大宝山矿业公司落实新矿产资源法的要求,做到边生产边修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广东省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各地正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差异化整治路径,为破除土地资源约束、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注入活力。

  长期以来,中山市三乡镇存在耕地碎片化严重、质量不高,以及部分永久基本农田处于工业厂房区域无法与周边农田连片等问题,直接影响耕地的整体质量和利用效率。2021年1月,三乡镇被确定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推动耕地集中连片整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在保持空间布局总体稳定等前提下,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方式进行局部微调、统筹优化,并对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和涉及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化提出具体要求。

  三乡镇耕地集中连片整治涉及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备案更新等问题。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已组织部信息中心完成广东申请更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套合分析和现场调研工作。涉及城镇开发边界调整的,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协商一致,建议广东厅可汇总审核后,以线下方式报送整治区域和拟调整数据。

  目前,三乡镇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方案已上报自然资源部审批,计划调出布局零散、易涝地块,将优质连片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有效解决耕地碎片化和洪涝隐患问题,实现“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

  广东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营造修复任务最重的省份。蹲点服务组了解到广东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使用情况和实际需求后,协调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广东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跨年度结转使用,由广东厅统筹。同时,自然资源部支持红树林造林奖励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调剂使用,探索开展红树林异地修复模式。

  从守护耕地红线到重大项目落地,从推进生态修复到加强红树林保护,蹲点服务组以精准调研为基础、以靶向施策为关键,助力广东解决自然资源相关发展难题,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有力支撑。(方正飞)(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微信

微博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